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来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
其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镁合金、铝合金或镁铝合金类的工件;由于工件是由镁合金、铝合金或镁铝合金制成,因此,常使用到压铸模具对工件进行压铸成型。
而在高压铸造方形的压铸件的过程中,由于压铸模具的浇道系统包含圆台形的浇冒口及与浇冒口连通的主流道,主流道的末端直接分支出位于同一侧的浇口,因此,在高压铸造方形的压铸件时,由浇冒口进入主流道的熔料从同一侧的浇口流入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内,这会使得成型腔内各处的熔料填充不均匀,从而使得成型出的压铸件存在欠铸及变形的缺陷。
因此,急需要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以解决方形的压铸件存在欠铸及变形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开设于压铸模具内,包括圆台形的浇冒口及相对所述浇冒口向下偏置错开的流道。所述流道包含主流道及彼此间隔开且平行的第一直线流道和第二直线流道,所述主流道的第一端伸至所述浇冒口的正下方并与所述浇冒口相连通,所述主流道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浇冒口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呈扩大彼此之间间距的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直线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主浇口,所述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辅助浇口,所述主浇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辅助浇口的延伸方向相交。
较佳地,所述第一倾斜流道及第二倾斜流道上的主浇口各为两个。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中,两主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而另一者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中,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与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较佳地,在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中,两主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而另一者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
较佳地,在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中,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与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上的辅助浇口各为两个。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直线流道中,两辅助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而另一者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
较佳地,在所述第二直线流道中,两辅助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而另一者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直线流道与所述辅助浇口之间的交接处及所述第二直线流道与所述辅助浇口之间的交接处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流道的第二端沿远离浇冒口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呈扩大彼此之间间距的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第一倾斜流道的末端与第一直线流道连通,第二倾斜流道的末端与第二直线流道连通,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主浇口,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辅助浇口,主浇口延伸方向与辅助浇口的延伸方向相交;故在主浇口及辅助浇口的作用下,使得熔料从三侧往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内进行进料填充,从而使得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内的进料均匀,因而解决了方形压铸件存在的欠铸及变形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在俯视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箭头a所指方向观看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在连接有成型出来的方形压铸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所要成型的方形压铸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100开设于压铸模具内,以使得压铸模具在合模时形成出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100,使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100与用于成型方形压铸件200(见图4及图5)的成型腔相连通。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100包括圆台形的浇冒口10及相对浇冒口10向下偏置错开的流道20,状态见图3所示。流道20包含主流道21及彼此间隔开且平行的第一直线流道22和第二直线流道23;主流道21的第一端伸至浇冒口10的正下方并与浇冒口10相连通,较优的是,主流道21的第一端是与浇冒口10部分的底部相连通,状态见图3所示,这样设计增加熔料于压铸模具内的流动压力,但不限于此;主流道21的第二端沿远离浇冒口10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呈扩大彼此之间间距的第一倾斜流道24和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倾斜流道24的末端与第一直线流道22连通,第二倾斜流道25的末端与第二直线流道23连通;第一倾斜流道24和第二倾斜流道25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24、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所围空间26内的主浇口27,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24、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所围空间26内的辅助浇口28,主浇口27延伸方向与辅助浇口28的延伸方向相交,较优的是,主浇口27的延伸方向与辅助浇口28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以更好可靠地使熔料均匀地填充于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倾斜流道24与第二倾斜流道25之间是以主流道21为中心呈对称布置,同样,第一直线流道22与第二直线流道23之间也是以主流道21为中心呈对称布置,进一步地使得熔料均匀地填充于压铸模具的成型腔,但不以此为限。
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倾斜流道24及第二倾斜流道25上的主浇口27各为两个。具体地,在第一倾斜流道24中,两主浇口27中一者靠近第一直线流道22而另一者靠近第二倾斜流道25,靠近第一直线流道22的主浇口27之深度大于靠近第二倾斜流道25的主浇口27之深度,状态见图1及图3所示,这样设计能提高走料的可靠性;同时,在第二倾斜流道25中,两主浇口27中一者靠近第二直线流道23而另一者靠近第一倾斜流道24,靠近第二直线流道23的主浇口27之深度大于靠近第一倾斜流道24的主浇口27之深度,状态见图1及图3所示,这样设计能提高走料的可靠性。更具体地,靠近第一直线流道22的主浇口27与第一倾斜流道24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29a,靠近第二直线流道23的主浇口与第二倾斜流道25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29b,状见图1及图3所示,这样设计能减少熔料的流动阻力,但不限于此。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上的辅助浇口28各为两个。具体地,在第一直线流道22中,两辅助浇口28中一者靠近第一倾斜流道24而另一者远离第一倾斜流道24,靠近第一倾斜流道24的辅助浇口28之深度大于远离第一倾斜流道24的辅助浇口28之深度,状见图1及图3所示,这样设计能确保第一倾斜流道24内的熔料能更可靠地顺着第一直线流道22流入第一直线流道22上的各个辅助浇口28处;在第二直线流道23中,两辅助浇口28中一者靠近第二倾斜流道25而另一者远离第二倾斜流道25,靠近第二倾斜流道25的辅助浇口28之深度大于远离第二倾斜流道25的辅助浇口28之深度,状态见图1及图3所示,这样设计能确保第二倾斜流道25内的熔料能更可靠地顺着第二直线流道23流入第二直线流道23上的各个辅助浇口28处。更具体地,第一直线流道22与辅助浇口28之间的交接处及第二直线流道23与辅助浇口28之间的交接处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29c,状态见图1及图2所示,这样设计能减少熔料流动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流道21的第二端沿远离浇冒口10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呈扩大彼此之间间距的第一倾斜流道24和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倾斜流道24的末端与第一直线流道22连通,第二倾斜流道25的末端与第二直线流道23连通,第一倾斜流道24和第二倾斜流道25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24、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所围空间26内的主浇口27,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各分支出位于由第一倾斜流道24、第二倾斜流道25、第一直线流道22及第二直线流道23所围空间26内的辅助浇口28,主浇口27延伸方向与辅助浇口28的延伸方向相交;故在主浇口27及辅助浇口28的作用下,使得熔料从三侧往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内进行进料填充,状态见图4所示,从而使得压铸模具的成型腔内的进料均匀,因而解决了方形压铸件200存在的欠铸及变形的缺陷。
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开设于压铸模具内,包括圆台形的浇冒口及相对所述浇冒口向下偏置错开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含主流道及彼此间隔开且平行的第一直线流道和第二直线流道,所述主流道的第一端伸至所述浇冒口的正下方并与所述浇冒口相连通,所述主流道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浇冒口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呈扩大彼此之间间距的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直线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主浇口,所述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各分支出位于由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第二倾斜流道、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所围空间内的辅助浇口,所述主浇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辅助浇口的延伸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流道及第二倾斜流道上的主浇口各为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中,两主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而另一者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中,靠近所述第一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与所述第一倾斜流道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中,两主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而另一者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主浇口之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中,靠近所述第二直线流道的主浇口与所述第二倾斜流道之间的交接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上的辅助浇口各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直线流道中,两辅助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而另一者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直线流道中,两辅助浇口中一者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而另一者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流道,靠近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二倾斜流道的辅助浇口之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流道与所述辅助浇口之间的交接处及所述第二直线流道与所述辅助浇口之间的交接处各为弧形的拐弯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压铸模具用浇道系统,包括圆台形的浇冒口及相对浇冒口向下偏置错开的流道。流道包含主流道及彼此间隔开且平行的第一直线流道和第二直线流道,主流道的第一端伸至浇冒口的正下方并与浇冒口相连通,主流道的第二端沿远离浇冒口的方向倾斜地分支出的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第一倾斜流道的末端与第一直线流道连通,第二倾斜流道的末端与第二直线流道连通,第一倾斜流道和第二倾斜流道各分支出主浇口,第一直线流道及第二直线流道各分支出辅助浇口,主浇口的延伸方向与辅助浇口的延伸方向相交,以更好地解决镁合金、铝合金或镁铝合金于高压铸造过程中存在欠铸、收缩及变形等缺陷。